close

  熱心為民 務實清廉
  今年,中山要對村民“家門口的路”下大功夫,爭取在兩年時間內把全市750公里的農村公路接入鎮、市交通網,讓村路、鎮路、市路切實成為村民的致富路。
  去年,中山市打通了14條“斷頭路”,鎮際交通因此變得越來越順暢。
  ■新快報記者 羅瓊
  通訊員 鄭誠 黃玉傑
  5條“斷頭路”今年全開工
  沙仔大道連接中山市民眾、三角兩鎮,全長1945米,其建設是為瞭解決中番公路沙仔路段T字路口的交通事故隱患。2012年3月,沙仔大道一期(長1163米)開工,一路順暢,卻在還差300米就完工的地方“卡殼”了。
  原來,三角鎮的部分村民對沙仔大道的拆遷工作存在不滿,他們甚至在路頭砌起圍牆,阻斷道路施工。沙仔大道也因此成為了“斷頭路”。“眼看著路通了,我去路口的加油站都能少繞10分鐘,可這10分鐘一等就等了兩年。”民眾鎮村民阿莫嘆氣。
  2013年,沙仔大道與中山市其餘18條“斷頭路”一起,列入全市十件民生實事之一。在市委市政府的督導下,沙仔大道的拆遷工作順利推進,並於當年國慶前正式通車。如今,大型貨車絡繹不絕地出現在沙仔大道上,騎摩托車的阿莫也有了自己的計劃:“打算買個小貨車運點貨,跑跑短途!”
  去年中山市還打通了13條“斷頭路”。今年,餘下的5條“斷頭路”也進入攻堅期。
  140座危橋兩年完成改造
  中山是嶺南水鄉,全市大大小小的村裡,河道蜿蜒。多年前,村民進出城鎮、串門鄰家,靠的就是一頃水、一尾船。近年來,船運漸衰,但村際陸路交通的發展卻還沒完全跟上。
  接源村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該村是中山市的一個後進村,村集體經濟薄弱,十四頃河穿行全村,而村民出行,全靠河兩岸的沙土路。這些村路寬不足1米,雨天泥濘,晴天揚塵。連接河岸的,是一座座起銹的鐵皮橋,僅能讓自行車通過。
  這兩年,中山先後投入320萬元,對該村公路進行硬底化建設,並完成多座危舊橋改造。如今,村河兩岸,水泥路筆直,村民植種的瓜果不需要再靠肩扛出去,小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載貨走。
  根據中山市交通運輸局統計,截至今年初,全市還有750公里的農村公路未實現硬底化。中山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餘錫盆透露,今明兩年,中山將把這750公里全部接駁進鎮市交通網,同時完成140座危舊橋的改造工作。  (原標題:750公里農村公路兩年內連接鎮、市交通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46mrej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